OLED电视亲身体验:对不起,让你失望了
“我能承受多大的赞美,就能承受多大的非议”,这句话简直就是为OLED量身订制,OLED电视自诞生之日起,既誉满天下又谤满天下。但是细心的人发现,关于OLED的种种非议,多数停留在“想象”层面,拟或基于“过去的事实”,鲜有人以OLED电视实际使用者的身份对大家说:来,看看真实的OLED电视……
“未来的电视到底是什么?”
目前有两条路径可供选择:一条是OLED,一条是量子点。此情景和十年前液晶与等离子争霸天下极为相似。
于是,人们难免会问到第二个问题:“那么,OLED和量子点谁更有可能成为彩电的未来?”
大致看来,OLED和量子点两大阵营势均力敌:OLED阵营企业众多,但缺少像三星这样的彩电霸主支撑;量子点阵营虽有彩电霸主力挺,但参与企业数量较少。二者可谓各有优势。
目前看,OLED与量子点的“路线之争”未来3年仍将持续,两大阵营谁想“东风压倒西风”都很困难。换言之,当年液晶和等离子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局面,很有可能不会发生在OLED和量子点身上。
但就个人体验而言,我倾向OLED多一些。我的逻辑很简单:现阶段的量子点电视基于液晶显示技术,从显像技术本身来讲意义并不是很大;OLED不同,它是一项全新的、革命性显示技术。站在技术进步及社会发展的角度讲,OLED意义更大。
也许未来2—3年会出现电致发光QLED电视(即“真量子点电视”),但这属于未来式。
事实上,OLED显示技术的出现,其意义并不在于对比度有多高——虽然OLED对比度可以实现无限大;也不在于画面表现力有多么出色——虽然OLED画面表现力相对于液晶确实更好。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:现阶段的量子点电视画面表现力也很出色。
我相信很多媒体记者都有这样的经历和疑问:参加OLED发布会的时候,发现OLED电视画面比量子点好;参加量子点发布会的时候,又发现量子点电视画面比OLED好。这是为什么?
这说明一个问题,就画面表现力而言,OLED和量子点其实旗鼓相当,并不存在一方对另一方形成压倒性优势。
那么,OLED相对于现阶段的量子点优势究竟是什么?
答案是:OLED独具柔性显示属性。
所谓“柔性显示”,有两层含义:一是OLED可以在非平面材料上显示动态画面,而且显示器曲率可以做到很大;二是OLED显示器具有可变属性,即可以卷曲,甚至折叠。
上述两大产品属性液晶都不具备,现阶段的量子点也做不到。也许未来的电致发光量子点电视能做到柔性显示,但至少目前不行。
我经常讲,OLED的最大意义在于柔性显示,因为只有这种属性,才能支撑“显示无处不在”时代的到来。
事实上,OLED柔性显示的产品属性已经开始显现,很多人发现,进入OLED时代之后,电视产品形态明显多了很多,Wallpaper墙纸电视、S曲线电视、两面看电视、透明电视、屏幕声场电视……纷纷出现,相信未来还会有更多的电视产品形态出现,这正是OLED柔性显示属性带来的。
预计不久,可以卷起来带走或折叠带走的OLED电视也会出现。
普通消费者也实实在在感受到了OLED技术的先进性,很多人第一眼看到OLED电视,马上就生出两大惊喜:“哇,这么薄!”“哇,画面好震撼!”我相信,这是他们脑子里把OLED和液晶对比之后的生理反应。
“天生质丽难自弃”,OLED电视誉满天下的同时亦谤满天下。我发现,关于OLED的绯闻,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:一是“残影”(也有人称之为“烧屏” );二是“寿命短”。虽然OLED阵营企业多次就此做出解释、澄清,但仍有消费者疑虑重重。
真相到底是什么?
过去十几年,我写了不知多少关于OLED方面的文章,最早可追溯至2004年前后,那时,OLED技术尚停留在试验室阶段。我虽然写了很多关于OLED的文章,但大多从产业趋势、企业战略、技术特性等角度切入,较少写到产品本身。
事实上,我是OLED电视的实际使用者。
需要做出说明的是:我并不是最早购买OLED电视的一批人。我的第一台OLED是2016年10月份购买的,至今一年有余。
我特别提及这一点,是因为刚开始我也大和多数消费者心态一样:担心OLED电视产品成熟度不高,买了之后有可能后悔——毕竟,OLED电视的价格相对于液晶电视还是高了不少。
我是一个理性偏保守的消费者,迟至2016年才买OLED电视,是因为在我看来,OLED电视从技术到产品均已发展至成熟阶段,到了放心购买的时候。
令人意想不到的是,我的这一判断竟然和索尼不谋而合!索尼于2017年初正式进入OLED领域,推出屏幕声场电视A1。此时推出OLED电视产品,正是因为索尼认为,OLED技术已经成熟,到了必须进入(严格来讲应称之为“回归”,索尼是较早研发OLED电视的极少数企业之一)的时候。
说了这么多,一定有人急于知道我的OLED电视实际使用体验究竟怎么样?
我迟迟没有讲到使用体验,是因为这台OLED电视,除了外观及画面表现力双双出色,实在没有给我带来更多的意外,比如“残影”。
我家有两台电视,一台是国产的某品牌55吋4K HDR OLED电视,一台是某外资品牌60吋4K HDR液晶电视——这款液晶电视属于高配产品,正好拿来和OLED电视对比。两台电视,一台在我客厅,一台在我卧室,使用频率大致相当。
但我看电视的次数和时间并不多,平常就看新闻、纪实、动物世界之类,偶尔也会看看《最强大脑》、《脱口秀大会》。
我看电视的时间多集中在午饭前后,及晚上睡觉之前。
平心而论,对我家的这两台电视,我的使用体验都不错,它们共同使用了4K、HDR技术,就画面表现力而言,我认为足够了。
那台液晶电视我就不用多介绍了,大家对液晶都比较熟悉了。
单说那台OLED电视。
我前面说过,我是一个理性偏保守的消费者,因此,购买OLED电视之前,我和大多数人一样非常在乎“残影”、“寿命短”之说。虽然我算得上半个家电行业资深人士,但我的研究多停留在行业及企业层面,对于产品与技术,我算不上很在行。
记得2015年时候,我曾经与国内某著名OLED电视企业负责人探讨过OLED电视“产品成熟度”的问题。我当时的观点是:OLED企业必须向公众说明白,OLED电视发展到今天产品是否已经成熟?是否到了可以放心购买的时候?消费者的疑虑不解决,再怎么宣传都没用,没有人愿意抱一台问题产品回家,然后在使用过程中不挺地抱怨。
恰好那时,反OLED阵营也有类似表述,不过它们的表达方式叫,“不要把消费者当小白鼠”。
因此,OLED电视到底有无残影?是我一直都很关心的问题,甚至我每一次使用OLED电视,都会特别仔细地在屏幕上寻找“残影”究竟在哪里。
我甚至曾经让我的那台OLED电视24小时一直显示同一副静态画面,目的就是要看这么长时间的静态显示,是否会形成所谓的“残影”或“烧屏”。
但是,每一次我都失望了,我始终没有找到“残影”的出现,甚至一点点痕迹也没有。时至今日,我对“残影”的理解,仍然停留在想象的层面——因为,我真的一次也没有见过“残影”到底什么样子。
我对“残影”之说的理解是这样的:不排除早期的OLED电视确有“残影”现象,但发展到今天,残影问题早已解决,不复存在。有人始终抓住残影的小辫子不放,就好比揪住一位绅士的衣襟大喊:“你爷爷曾经是个流氓”。
再说OLED电视“寿命短”的问题。
鉴于我的OLED电视使用才一年时间,当然也就不好从体验者的角度得出寿命“长”、“短”的结论。我想,如果我们都拿不出有力的证据证明OLED电视寿命确实长或者确实短,何不尊重企业及专业机构给出的结论?
目前,主流OLED电视企业共同的说法是:可确保正常使用50000小时。
50000小时是什么概念呢?就是说,即使你每天看10个小时(这个时代,每天看10小时电视的人可能不多),也可以正常使用5000天——约等于13.7年。
你知道吗?国家对电视正常使用寿命的规定是8年,看清楚了,是8年!
因此,OLED电视正常使用13.7年的寿命,我觉得不是太短了,而是太长了。须知,为了实现更长的产品使用寿命,必定付出更多的研发成本及更高的生产成本,人为地延长产品寿命,有可能阻挡更新、更先进技术的出现,未必是好事。
我猜想,所谓“OLED电视寿命短”的传言,可能和OLED电视被称为“有机电视”有关。一说“有机”,许多人马上就会联想起鸡蛋:一个月不吃就不新鲜,两个月不吃就可能坏掉;而作为无机物的石头,永远也不会烂掉。
人生需要智慧。有些东西,是不必亲口尝了才知道结果的。比如,大路边有一棵树,上面结了很多既好看又成熟的果子。我保证,不用尝,这棵树的果子不能吃。为什么?理由很简单,如果大路边的果子能吃,它会长到完全成熟吗?因此,关于OLED的种种传说,动动脑筋就知道哪里是真,哪里是伪。
从逻辑上讲,消费者关于产品的每一个疑虑,厂家都替你提前想到了,且已找到解决之道,还需要你出来质疑吗?当然,我这么说并不意味着所有的产品百分之百完美。
比如,小品牌进入OLED领域不足以证明OLED技术已经成熟,那么,索尼的进入就是对OLED最有力的“背书”。须知,索尼被誉为全球消费电子顶级品牌,其产品标准之高堪用“苛刻”二字形容。它选择进入OLED电视领域,还有什么比这个更能说明问题的呢?
也许你会说:难道OLED就没有一点缺点?当然有,但不是产品层面,而是产业链层面。我认为,目前OLED电视产业的最大问题,是上游面板供应严重不足,且长期依赖于单一企业,这种状况对OLED电视产业发展并不有利,甚至一定程度上阻碍了OLED电视价格的下降。这种局面必须尽快改变。